学习强国: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扎实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发布时间:2024-03-14 分享至:

2024-03-14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强国号  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年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探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

学院召开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五周年暨思政课建设质量提升座谈会

坚持党建引领铸魂,促进思政课发展。注重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强化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通过问题梳理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制约思政课发展的瓶颈问题,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思政课铸魂工程。一是推进“铸魂行动计划”,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二是推进“强师行动计划”,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推进“提质行动计划”,开展“小宣讲,微课堂”思政课理论研学与宣讲服务;四是推进“厚基行动计划”,开展“手拉手”思政课共建联动活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站稳“思政课堂”主阵地。积极探索“一体、两翼、三个课堂互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一体”即思政课必修课主体,“两翼”是聚焦劳模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三个课堂”,即探索理论教学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网络教学第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做到知行统一。打造“微征文”“微视频”“微思政”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微课程学习、微圈层互动、微视频体验”教学模式,开展大学生“微思政、微视频、微征文”活动,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连续开展六届大学生微征文、微电影、微思政比赛,已形成实践教学特色品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勇于实践,在思政课微征文、微电影、微思政比赛过程中,提升认同和践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强化教学研讨和交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成效。

与上海社科中心共建现场教学基地

联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完善“大思政课”教学体系。积极推动劳模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探索“大思政课”新形态,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以及课堂容量等方面,联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开展主题实践教学,用好社会大课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让思政课有声有色。善用“大思政课”。运用理论讲授、情境体验、实践锻炼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度激活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结合学校劳模文化育人特色,开展劳模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探索。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线下现实社会向线上虚拟空间延伸。设立了一批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上海社科中心),组织教师到江南造船厂、杨浦滨江等地开展理论研学和实践研修,开展“手拉手”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共建活动,与兄弟院校签订共建联建协议,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开展了劳模进校园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思政课教师赴浙江舟山开展“大思政课”主题研究教学实践活动

结合校本特色,建设阶梯式精品课程。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等。建设《数字中国》《工匠中国》《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中国精神系列——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谱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逐梦新时代,听奋斗者说》等课程,拓展“中国系列”课程主题和内容,打造了课程升级版。学院开展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估,建设阶梯式精品课程。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打造思政课“金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门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工匠中国》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入选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2项获市精彩教学案例。

《数字强国》思政选修课成功开讲

依托“名师工作室”,以赛促教,赛教融合。依托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开展以赛促教,提升教学实效。选拔上海市思政课教学大比武、青教赛、教学创新大赛优秀教师率先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将思政课理论讲授与热点讨论有机结合,学院教师在参加教学比赛和教学研讨、课程点评、主题演讲等教学练兵活动中,提升教学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提升学生参与性,在学习和启发思考中使思政课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近年来获全国首届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项、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大比武二等奖、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2项、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等。

学院举行“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暨校青教赛选拔赛”活动

加强教学研究,精心培育教学成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聚焦劳模文化育人,充分挖掘和利用劳模校友资源优势,深入探索以劳模文化为载体的思政育人实践。申报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申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与市教科院等单位联合申报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项,学院培育立项教学研究、精彩案例、教学改革项目等10余项。

科研反哺教学,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主动适应思政课建设需要。通过“学科-平台-团队-成果”的发展模式,强化学科建设,建立“智能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劳动教育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劳模文化育人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依托学科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特色学术活动。通过“马克思主义大讲堂”“中青年学术工作坊”“青年学术论坛”“思享读书沙龙”等特色学术活动,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研讨。近年来,在《复旦学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取得国家社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相关决策咨询报告得到重要批示。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学院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讲堂”学术活动

原始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139908923992167911&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90bfc5d1bc0a884710003&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7139908923992167911

上一篇:下一篇: